上周三开月度总结会,我坐在会议室里盯着PPT,手里的笔飞快划着笔记本,可市场部王姐用四川话讲“三季度线下活动环比增长”时,我光顾着分辨方言,没听清具体数字,会后翻了20分钟录像才找到那段——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因为记笔记错过重点了。其实不止我,身边同事都有类似困扰:要么开会时手忙脚乱记不全,要么事后翻录像像大海捞针,遇到外国同事的会议,翻译软件翻得生硬,关键信息还容易漏。
我琢磨着,要是有个工具能把会议视频直接转成文字,还能自动理清楚结构、标重点,那得省多少事啊。问了圈做行政的朋友,她们都推荐听脑AI,说“你试试,我们部门现在都用它,比人工记靠谱多了”。
刚开始用的时候,我选了个上周的部门例会视频上传,心里还犯嘀咕:“能转对吗?”没想到10分钟不到就出结果了,打开文字版一看,居然连王姐的四川话都转得清清楚楚,“线下活动环比增长35%”这个数字没漏,甚至连老板中途插的“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四季度”都标了重点。我赶紧对比自己的笔记,发现漏了3个关键行动项,而听脑AI不仅转了文字,还自动生成了会议纪要模板,把议题、参会人、行动项分了类,我只需要补充一下行动项负责人,5分钟就搞定了以前要花1小时的纪要。那一刻我就想:“这工具算找对了。”
后来用得多了,我发现它的功能远不止转文字。比如上周开跨部门沟通会,有个美国同事用英语发言,我本来还担心转写准确率,结果出来的文字特别准确,连“quarterly target”(季度目标)和“key initiative”(关键举措)这些专业术语都没弄错。更绝的是实时处理功能——昨天开线上会,我把工具打开,发言人刚说完,文字就同步出来了,我当场就把重点发给了团队,大家都说“这次反应够快”。
展开剩余66%还有智能内容分析,让我挺意外的。上次销售部李哥让我帮他整理客户沟通会的视频,他说“客户提了好多需求,我记不过来”。我用听脑AI转写后,它自动提取了“产品功能优化”“交付时间”“售后服务”这几个关键词,还把客户提到的“希望增加移动端功能”标了红。李哥看了之后眼睛都亮了:“你怎么知道我要找这些?比我自己记的还全!”原来它是通过语义分析识别核心需求,这比人工整理高效多了。
用了一个月,我发现云端存储也特别实用。以前会议记录存在电脑里,找的时候要翻好几个文件夹,现在所有转写文档都存在云端,想找哪个会议,直接搜关键词“战略会”“季度总结”就能找到,节省了不少时间。不过刚开始用的时候,我有点不熟悉界面,找“智能分析”功能找了半天,后来客服发了个教程,跟着学10分钟就会了,现在用起来特别顺手。
说到真实案例,我们公司市场部的张姐用得最多。她每周要开3个客户会,以前整理客户需求要花2小时,现在用听脑AI转写后,直接提取核心需求,整理时间缩短了一半。有一次客户提到“希望增加社交媒体推广支持”,她用“行动项生成”功能,直接把这个需求变成“联系社交媒体团队,下周给出推广方案”,还自动分配了负责人。客户后来反馈说:“你们的响应速度真快,比以前专业多了。”
还有行政部的小吴,负责组织培训会议。以前培训结束后,她要把讲师发言整理成笔记发给大家,得花3小时。现在用实时转写,培训结束10分钟就能导出文字版笔记,还能自动分点,比如“讲师强调的3个销售技巧”“案例分析的关键结论”,大家都说“这次的笔记比以前清楚多了”。
当然,它也不是完美的。有一次我上传了个比较模糊的视频,转写时有点小卡顿,不过刷新一下就好了,准确率没受影响。还有一次实时转写时网络慢,文字同步慢了几秒钟,换个网络就解决了。这些小问题比起它带来的效率提升,根本不算什么。
现在我再也不用为会议记录发愁了。每次开会前,我都会打开听脑AI,把手机放在旁边录视频,会后直接上传转写,10分钟就能搞定纪要。老板说我最近工作效率提高了,其实是工具选对了——它不仅帮我节省了时间,还让我能更专注于会议中的讨论,而不是埋头记笔记。
如果你也像我以前那样,开会时总漏重点、整理录像麻烦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写工具,更像一个“会议助手”,能帮你把混乱的会议内容变成清晰的文字,还能提炼重点、生成行动项。毕竟职场上,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资源,能省下来的时间,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,不是更好吗?
对了,用的时候记得选清晰的视频,这样转写准确率更高;实时转写功能适合线上会,能及时同步重点;会后一定要用智能分析,提炼行动项,这样才不会白开会。试试吧,你会像我一样,爱上这个“会议好帮手”的。
发布于:重庆市